客发苕溪
叶燮〔清代〕
客心如水水如愁,容易归帆趁疾流。
忽讶船窗送吴语,故山月已挂船头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游子的归乡之愁好似流水绵绵不尽,河水迅疾让归舟行驶更加容易。
忽然惊讶的听到船窗外传来吴地的语调,故乡的月亮已经照在船头。
注释
客心:游子之思。
忽讶:忽然惊讶。
赏析
首句“客心”,指离乡在外的心情,通常说来,免不了一个“愁”字。然而作者并不直接将“客心”等同于“愁”,而是在“客心”与“愁”之间,阑入“水”的意象,连用两“如”字绾结三者,使“客心”与“愁”产生距离,仿佛两事原本了不相干,只是因为都与水有相类之处,所以经由水偶然牵合在一起似的。起手故为曲折,用笔摇曳而蕴藉。
但阑入“水”的意象,主要意图还不在此,而在于带出次句。看到次句,读者方才恍悟,“水”字实有所指,不是虚设的譬喻。它指运送作者舟行还乡的河流。河水流速迅疾,使归舟走得很快。急流是因,在前,归舟容易是果,在后,且“容易”按正常语序,又该放在“归帆”之后,修饰后者。
创作背景
《客发苕溪》是作者因直忤上司落职后遨游四方时之作。作者久居客兴,后乘舟沿笤溪回吴江横山,作此诗写自己途中的感受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霍松林著,霍松林历代好诗诠评,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,2018.01,第626-627页
简析
《客发苕溪》是一首七言绝句。诗的前两句先点出回乡之由——久客外乡,接着写买舟回乡;后两句写已闻乡音、已见乡月,喜悦之情溢于言表,时间之快也回应了首句的“趁疾流”,表现了诗人久客在外而一朝得以返乡,途中怀乡思归的急切心情。全诗情真意切,将游子归乡途中迫不及待,忽然听到乡音、看到故乡山川时的激动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,具有感染力。
叶燮
(1627—1702)江苏吴江人,浙江嘉兴籍,字星期,号已畦。叶绍袁子。康熙九年进士。任江苏宝应知县。十四年,以三藩乱时役重民饥,与巡抚慕天颜不合,被劾罢官。居吴县横山,常出游览四方名胜。精研诗学理论,所作以险怪为工。有《原诗》、《巳畦诗文集》。又摘汪琬文章缺点,著《汪文摘谬》。 27篇诗文 4条名句
警幻仙姑赋
曹雪芹〔清代〕
歌音未息,早见那边走出个美人来,翩跹袅娜,与凡人大不相同。有赋为证:
方离柳坞,乍出花房。但行处,鸟惊庭树;将到时,影度回廊。仙袂乍飘兮,闻麝兰之馥郁;荷衣欲动兮,听环佩之铿锵。靥笑春桃兮,云髻堆翠;唇绽樱颗兮,榴齿含香。纤腰之楚楚兮,风回雪舞;珠翠之辉辉兮,满额鹅黄。出没花间兮,宜嗔宜喜;徘徊池上兮,若飞若扬。蛾眉欲颦兮,将言而未语;莲步乍移兮,欲止而仍行。羡美人之良质兮,冰清玉润,慕美人之华服兮,闪烁文章。爱美人之容貌兮,香培玉篆;比美人之态度兮,凤翥龙翔。其素若何?春梅绽雪;其洁若何?秋蕙披霜;其静若何?松生空谷;其艳若何?霞映澄塘;其文若何?龙游曲沼;其神若何?月射寒江。应惭西子,实愧王嫱。生于孰地,降自何方?若非宴罢归来,瑶池不二;应定吹箫引去,紫府无双者也。
忆秦娥·湖天阔
黄景仁〔清代〕
湖天阔,清湘望断三更月。三更月,猿声是泪,鹃声是血。
曲终数点烟鬟没,此间自古离愁窟。离愁窟,几丛斑竹,临江犹活。